一、激活 SIRT1-AMPK 信号轴,增强能量消耗与脂肪分解
SIRT1 的 “代谢保护” 作用:
白藜芦醇是沉默信息调节因子 1(SIRT1)的天然激活剂。SIRT1 作为一种去乙酰化酶,可通过调控下游靶标(如 PPARγ 共激活因子 1α,PGC-1α)增强线粒体功能,促进能量代谢。在腹腔内脏脂肪细胞中,SIRT1 激活可加速脂肪分解(促进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HSL 的活性),同时抑制脂肪合成相关基因(如脂肪酸合成酶 FAS),减少脂质储存。
AMPK 的 “能量传感器” 协同作用:
白藜芦醇可激活 AMPK(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),与 SIRT1 形成协同效应。AMPK 被激活后,一方面直接抑制脂肪合成通路(如抑制 SREBP-1c,减少脂质从头合成);另一方面促进脂肪细胞的 β- 氧化(脂肪酸分解供能),尤其优先加速内脏脂肪的氧化代谢 —— 这与内脏脂肪细胞中线粒体密度较高、对能量代谢信号更敏感的特性相关。
二、抑制内脏脂肪细胞的异常增殖与分化
内脏脂肪的过度积累不仅源于脂质储存增加,还与前脂肪细胞异常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有关。白藜芦醇可通过以下途径抑制这一过程:
阻断核心分化转录因子:如前文所述,白藜芦醇可下调 PPARγ 和 C/EBPα 的表达,而这两种因子在腹内前脂肪细胞的分化中起关键作用。动物实验显示,给高脂饮食小鼠补充白藜芦醇后,其腹腔内脂肪组织中 PPARγ 的活性降低,前脂肪细胞向成熟脂肪细胞的转化减少。
减少脂肪细胞体积:白藜芦醇可抑制内脏脂肪细胞的肥大(即单个脂肪细胞内脂质滴的增大),通过调节脂联素( adiponectin)等脂肪因子的分泌,改善脂肪细胞的代谢活性,减少脂质过度堆积。
三、改善胰岛素抵抗,减少内脏脂肪的 “恶性循环”
内脏脂肪过多会通过释放游离脂肪酸、炎症因子(如 TNF-α、IL-6)诱发胰岛素抵抗;而胰岛素抵抗又会进一步促进内脏脂肪的合成与积累,形成 “恶性循环”。白藜芦醇可打破这一循环:
增强胰岛素敏感性:通过激活 PI3K/Akt 信号通路(胰岛素作用的关键通路),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(GLUT4)向细胞膜转移,提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,降低高胰岛素血症对内脏脂肪合成的刺激。
减少游离脂肪酸溢出:内脏脂肪细胞过度分解会释放大量游离脂肪酸进入血液,引发肝脏等器官的脂质沉积(如脂肪肝)。白藜芦醇可通过稳定内脏脂肪细胞的脂解过程,减少游离脂肪酸对代谢器官的损伤。
四、抗炎与调节肠道菌群,间接抑制内脏脂肪积累
抗炎作用:内脏脂肪是慢性低度炎症的重要 “源头”,其分泌的炎症因子可促进脂肪细胞增殖和脂质储存。白藜芦醇通过抑制 NF-κB 通路(炎症信号的核心通路),减少炎症因子释放,缓解炎症对内脏脂肪的 “促生长” 作用。
肠道菌群调节:近年研究发现,白藜芦醇可改善肠道菌群组成(如增加 Akkermansia 菌等有益菌丰度),减少内毒素(如脂多糖)释放,降低肠道通透性和全身炎症水平 —— 而肠道菌群紊乱与内脏脂肪积累密切相关(例如,内毒素可通过 “肠 - 脂肪轴” 促进脂肪合成)。